人生下半场,我有些话想说


谨以此文献给正在工作或即将工作的你

工作后我频繁的听到这样一个观点:能进大厂的大家,都是通俗意义上的“聪明人”、“好学生”,大家在学校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成就,相比于同龄的人你们已经足够优秀,你们已经跑在了前面。

但我想说:学校有一套普适的衡量标准,但这世上最难的事,从来不是有标准答案的事,而是那些没有答案的事。

“老板到底想要什么?”、“我怎么才能变得更好?”、“未来我会变成什么样?”、甚至“她为什么不喜欢我?”

出了学校,此后道路,再也不是每一步都可谋划的清清楚楚,再也不像做题一样,所有问题都能找到答案。

当然谁都无法一开始就能把每一步都想得那么清楚,就算武侯在世,也算不到三国终局。

我的观点是:理解的,就在理解中执行;不理解的,就在执行中理解。

微软 CEO 「Satya Nadella」 在 「Garry Tan」 访谈中说过一段话

并不是说一开始你就知道自己会走到什么位置,也不会从一开始就设定一个明确的终点。但你确实是带着目标上路的,瞄准第一的位置,并且对自己希望达成的事设定最高的期望。我总是说,我并不是等到成为 CEO 才开始努力工作的。实际上我做的第一份工作,那已经是我 1992 年加入这家公司时,所能拥有的最棒的工作了。当时我甚至觉得,如果我能从那份工作退休,那就太好了。现在回头看,那是一种非常棒的思维模式。重点不是等到下一次升职才去发力,而是利用手上的每一个机会,尽全力做好眼下的事情。今天刚刚起步的建设者、创始人、研究者、学生都可以带着这样的心态。保持热情,不要等待 “下一个大事件”,把你现在手里的事情当成最重要的,然后不断扩展它的影响。

进入社会,当大家以「价值交换」作为行为准则的时候,大家不是在较量人格的上限,而是在法律的边缘试探道德的下限。「慈不掌兵,义不行賈」,出来做生意,永远是越没有道德的人越能攫取超额的利润。

「品学兼优」的优等生,走出校园,最初见识到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的时候,他们的三观很可能要崩溃一次,我也是在一次次崩溃中,学会成长!

我花了很多年才明白这个道理,晚了很久,以前我总是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人,但是林子大了什么人都有,各种无下限的事令我咋舌,现在真诚被我用来筛选同路人的手段。希望大家能够比我更早地明白,好走的快一点。

当下的我们卷不赢,又躺不平,为了保持干劲给自己设下一个又一个目标,却又总是因为自己所谓的不够“自律”而陷入自我否定、怀疑挣扎以至于摆烂一样的反抗。

正如「韩炳哲」老师在《倦怠社会》中写的那样

无穷无尽的自我提升的需求,一种近乎歇斯底里的自我鞭策和自我督促、永不停歇的向上追赶的压力,让现代人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,因而远离平静、幸福、满足的生活状态。

你是否也遇到职场倦怠?对我来说,职场倦怠其实是周期性的,特别容易出现在一个项目的收尾,而新项目没有头绪的时候。

管理学中四层管理:一阶管事、二阶管人、三阶管目标、四阶管动机。在我看来,这件事不只用到管理团队,也可以很契合地用到我们管理自己身上。我到底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呢?

1、沟通篇——温柔且坚定

有很多的人第一次见面就会觉得我是个很温柔的人,但随着深入接触后,我总被冠以批判性强,有自己强烈主观色彩,不是个好欺负的人,我开始意识到,我逐渐建立起了一种「温柔且坚定」的形象。

我的态度是友善的,观点是鲜明的,立场是坚定的,心态是包容的。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每个人在工作去和别人沟通的时候,都免不了产生很多戾气。

“你怎么这么笨?”、“你明不明白我在说什么?”、“为什么我这么努力还要批评我?”、“我都说了多少遍了?”

从微观层面,你所有的愤怒,都源自于缺乏掌控的无力感。简言之,无能怒吼。

从宏观层面,你所有的愤怒,都源自于契约失序的背叛感。简言之,正义失声。

慢慢我开始觉得不懂得管理自己情绪的人,是不职业的,不成熟的,我在工作中已经很少有情绪波动了,当有人随意发泄情绪,我就会天然的在心里给这个人下评价——“这个人不成熟,情绪化,意气用事”,甚至有人发泄情绪时,我会阴阳怪气的去拱火,让 TA 进一步破防。像极了「你平静的把我逼疯,然后说我情绪不稳定」。

也有人说我患了情绪羞耻症,我承认,生而为人,情绪是我的一部分,但我习惯了压抑感性脑使用理性脑,也无意识带到了亲密关系中。

当我们试图剥离情绪去解读深层的根因,你就会发现,当你对现实的复杂性和不可逆性有足够的认知和预期,你就不会情绪失控,而是会接纳自己不可改变的部分,从行动上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部分。

你应该知道:以解决问题为导向,情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而且会让解决问题更加困难。

我理解「温柔」是一种能够理解别人的心情和诉求,不去苛责任何人,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的状态。当然温柔并不是无底线的讨好,背后应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认知框架在支撑,否则很难做到「坚定」。坚定是除非遇到影响关键决策的信息输入,否则我的目标和诉求不会改变,我的底线也不能退让。

我知道「温柔且坚定」是一个很难修炼到的状态,需要阅历和时间,我也承认我并非 100% 处于这个状态,但近半年我持续处于这个状态中,越来越多的人说:小简你越来越成熟了。

最后是我们无数次提醒自己的话,与您共勉

不再把自己置于别人的评价体系里,不再幻想周围的人都是我的观众,不再给自己上弦,更好的做自己。

请把讨好型人格的对象变成自己,敢于对别人说不,让自己不爽的懂得怼回去了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生闷气,对别人的眼光别那么在意了,也能接受每个人的离开和失去了。舍得对自己花钱,学会满足自己的需求。减少对别人期待,懂得自己的底气只能是自己。减少无效社交,内心丰盈者独行亦如众,I am a one man army。

2、工作篇——完美主义是种病,得治!

我相信大部分人仍然以「快速完成任务」作为自己的评价标准,严重依赖「领导交代干什么」作为输入,往往不具备主动收集信息、独立发现问题、自驱解决问题的能力

我们的教育体系,培养了太多只执行不思考,只被动接受不主动行动的工具人(当然我也不例外),甚至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,只有「干活」才是「产出」,所以他们天然鄙视「光开会不干活的」领导。别问我为什么知道,从我现在的角度,我认为还抱有这样思想的同学确实也难堪大任,除了当「螺丝钉」和「老黄牛」,也确实做不了别的事了。

解答一个很多人问过的问题,「琐碎的事太多,怎么办?」

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,是用琐碎的事消耗 TA,让 TA 没精力思考未来。我确实不赞同,让新人一开始就干琐碎的事,因为这很难让TA 建立起体系化的思维,等到 TA 能分辨对错的时候,就可以开始承担一些琐碎的事了。

你在做琐碎的事情时,你应该去思考这些事为什么成为琐碎的事,是否可以通过技术减少琐碎的事

总之:复杂的事情简单化,简单的事情标准化,标准的事情流程化,流程的事情自动化

回到主题,在商业社会,完美主义其实就是自我感动,这是你自己的需求,你出来工作拿钱,满足的是别人的需求,请务必记住。

「完美主义」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一体两面的特质。它的正面,是我能将问题想得全面彻底,能规划出简洁优雅的系统性解决方案;它的反面,就是我经常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结,会提前想到各种可能的负面后果而裹足不前。

解药是:干中学

当你纠结用哪种方案的时候,就先用一种成本最低的方案去实现;不知道行不行,那就试了再说。做起来了就有反馈,有了反馈就能持续优化,而这种反馈,是你在前期的纠结中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。

更何况,在内耗中你会设想几十上百种可能的负面情形,而真正做下来,你会发现90%的担忧实际上都没有发生。

3、成长篇——培养输出型爱好和成长型爱好

我把爱好归为三类:「输出型爱好、成长型爱好、输入型爱好」

「输出型爱好」,定义为「有明确利他属性产出物」的爱好。比如做手工,剪视频、写公众号,摄影,烹饪……

「成长型爱好」,定义为「需要持续练习以提升水平」的爱好。比如打羽毛球、玩魔方、攀岩、吉他、书法……

「输入型爱好」,定义为「既无利他属性也无需练习」的爱好。比如看书,追剧,打游戏,刷短视频,逛街……

我这里建议你在今后的业余时间,优先选择「输出型爱好」和「成长型爱好」,理由如下:

  • 「输出型爱好」的「利他属性」,让你具备离开平台独立生存的能力。最近这个就业大环境大家也清楚,每个在大厂的人容易被这套体系螺丝钉化。当一个被规训得很好的螺丝钉被迫离开一家大厂,TA 第一时间想到的是「再找另一家大厂拧螺丝」,而不是「我通过自己的利他属性独立完成交付」。所有的「利他产出物」都具备潜在变现的可能性,而「爱好」能够让你持续投入精力去精进自我,专业能力自然会比要比「因为生存压力被迫学习技能」的人强很多。

  • 「成长型爱好」虽然不能直接变现,但能锻炼你的好奇心和专注度。其实我一直有一个观察:有一项取得很高成就的「成长型爱好」的人,做本职工作也都不会太差。究其原因,我认为如果在任何一项「成长型爱好」上做得很好的人,无一例外都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和刻苦的练习,所以侧面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、达成目标过程中的专注度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。更何况,有的成长型爱好的成果具备观赏性,也就具备了「利他属性」,或者在一个技能上有足够强的水平,也可以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工作。

  • 只有「输入型爱好」,你会被商业逻辑下的评价体系所绑架。根据我的实际体会,输入型爱好一般就是作为放松或者是打发无聊的方式,这样最严重的问题就是——他们只能在工作中获得价值感,因此也就很容易被工作中的评价体系所绑架。一旦工作不被认可,他们的世界就崩塌了。而事实上,工作的评价体系都是服务于商业逻辑的,而你是一个人,是一个鲜活个体,并没有必要被商业逻辑的标准去审视和评判,而你自己从来都没有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获得价值感,也从来没有构建过自己的评价体系。当你能通过「输出型爱好」和「成长型爱好」获得正反馈,你就能认识到——工作,只是个谋生的手段,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。

工作的倦怠终会到来,物质与钱的追求也终有尽时,人须要有一个自己信奉的“愿景”,人需要有能长久坚持的“希冀”。无论是对精致的追求、还是对技术的渴望,还是仅仅是让父母骄傲、让人高看一眼,只要是一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东西,能持续性地、长久地激励并取悦自己,就可以。


文章作者: 简简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简简 !
评论
填上邮箱会收到评论回复提醒哦!!!
 本篇
人生下半场,我有些话想说 人生下半场,我有些话想说
谨以此文献给正在工作或即将工作的你 工作后我频繁的听到这样一个观点:能进大厂的大家,都是通俗意义上的“聪明人”、“好学生”,大家在学校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成就,相比于同龄的人你们已经足够优秀,你们已经跑在了前面。 但我想说:学校有一套
2025-10-31
下一篇 
工作杂谈/感悟 工作杂谈/感悟
职场菜鸟的一些感悟 零、前言七年前,懵懂的我怀着好奇与憧憬,离开小镇,前往成都求学。初到时,陌生的环境让我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,我在这里纵情挥洒着我的青春,从本科到硕士,一路拼搏,一路成长。 七年后,骨子里不甘平凡的我,选择重新出发,去到一
2025-07-03
  目录